我们都知道,抗震支架所用产品表面需进行涂层处理,常用的处理工艺就是电镀锌和热镀锌。但是还有一种工艺叫做热浸锌,很多人傻傻分不清,把热镀锌和热浸锌混为一谈,实际上不是这样的!热镀锌也称热浸镀锌,是钢铁构件浸入熔融的锌液中获得金属覆盖层的一种方法。近年来随高压输电、交通、通讯事业迅速发展,对钢铁件防护要求越来越高,热镀锌需求量也不断增加。通常电镀锌层厚度5~15μm,而热镀锌层一般在35μm以上,甚至高达200μm。热镀锌覆盖能力好,镀层致密,无有机物夹杂。众所周知,锌的抗大气腐蚀的机理有机械保护及电化学保护,在大气腐蚀条件下锌层表面有ZnO、Zn(OH)2及碱式碳酸锌保护膜,一定程度上减缓锌的腐蚀,这层保护膜(也称白锈)受到破坏又会形成新的膜层。当锌层破坏严重,危及到铁基体时,锌对基体产生电化学保护,锌的标准电位-0.76V,铁的标准电位-0.44V,锌与铁形成微电池时锌作为阳极被溶解,铁作为阴极受到保护。显然热镀锌对基体金属铁的抗大气腐蚀能力优于电镀锌。热镀锌层形成过程是铁基体与最外面的纯锌层之间形成铁-锌合金的过程,工件表面在热浸镀时形成铁-锌合金层,才使得铁与纯锌层之间很好结合,其过程可简单地叙述为:当铁工件浸入熔融的锌液时,首先在界面上形成锌与α铁(体心)固熔体。这是基体金属铁在固体状态下溶有锌原子所形成一种晶体,两种金属原子之间是融合,原子之间引力比较小。因此,当锌在固熔体中达到饱和后,锌铁两种元素原子相互扩散,扩散到(或叫渗入)铁基体中的锌原子在基体晶格中迁移,逐渐与铁形成合金,而扩散到熔融的锌液中的铁就与锌形成金属间化合物FeZn13,沉入热镀锌锅底,即为锌渣。当工件从浸锌液中移出时表面形成纯锌层,为六方晶体。热浸锌是将除锈后的钢构件浸入600℃左右高温融化的锌液中,使钢构件表面附着锌层,锌层厚度对5mm以下薄板不得小于65μm,5mm及以上厚板不小于86μm。从而起到防腐蚀的目的。耐久年限长,生产工业化程度高,质量稳定。因而被大量用于受大气腐蚀较严重且不易维修的室外钢结构中。如大量输电塔、通讯塔等。近年来大量出现的轻钢结构体系中的压型钢板等。也较多采用热浸锌防腐蚀。热浸锌的首道工序是酸洗除锈,然后是清洗。这两道工序不彻底均会给防腐蚀留下隐患。所以必须处理彻底。对于钢结构设计者,应该避免设计出具有相贴合面的构件,以免贴合面的缝隙中酸洗不彻底或酸液洗不净。造成镀锌表面流黄水的现象。热浸锌是在高温下进行的。对于管形构件应该让其两端开敞。若两端封闭会造成管内空气膨胀而使封头板爆裂,从而造成安全事故。若一端封闭则锌液流通不畅,易在管内积存。由于热浸锌的工艺温度比较高,对回火温度较低的材料很容易使其在镀锌的过程中被退火,从而硬度降低。此外对配合件使用热浸锌还要考虑镀层的厚度对配合公差的影响。折叠局部变灰甚至有些地方有网状花纹。根据有关资料和有关工艺厂商的研究结果表明,造成这种灰暗锌层的原因主要有:热浸镀锌时,由于硅的存在,使得锌铁相互扩散加快,合金生成太快,在镀锌水冷前,长到锌层的表面,而锌的光泽要比合金层光泽亮,因而造成灰暗。形成网状花纹是合金形成得不均匀的结果。(2)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镀锌温度太高,合金反应加快,灰暗加重。其实镀锌产品安装后,内部锌铁相互扩散并不是停止的,合金层依然会慢慢长到锌的表面,这也是镀锌件逐渐变灰暗的一个原因。因工艺条件的影响,这种外观难以避免。工艺厂家应控制好温度,也应把握好出水冷却的时间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,尽最大可能减少灰暗镀层。在建质量控制人员也不宜过分强调灰暗镀层的存在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镀锌表面龟裂纹是因为出水冷却太快造成的。